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思考书中的,甚至影响行为方式,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让人重新审视书中的观点,甚至改变原有的认知,下面是好美篇小编为您分享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写论文,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苏他还提到一位成功的历史老师,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读到这些,我脸红了,因为在这之前,我一直理直气壮地给自己不能坐下来好好读书找理由。读了这些,我深感惭愧,正如玉玲珑老师在教学手记中说的那样,我应该给自己来一次彻底地“清扫”,“扫”去那些所谓的理由,应该静下心来,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去读书,多读书,博览群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使自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别人一看就看得出自己是读书之人,让书香飘溢!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还说到:“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的刺激……”“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如果年轻人总想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如果在青年当中有许多这样有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越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越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充实他们的头脑,而不是靠补课、补课再补课。阅读能带给他们思考,通过思考而获得的能量远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要大得多。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就越多,对他兴趣的刺激也就越大,对知识的敏感度越强,进而促使他自觉地再次阅读,已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苏霍母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越需要大量的阅读来开发他们的心智。快乐的创始人斯宾塞也说过:“我们的每一父母都要象学经商、学工作那样学习如何孩子。”学生的知识面宽广了,还愁他们的作文不会写,写不好吗?当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时,还用担心他们厌学吗?现在,我的身边的大多数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只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而不必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课外书上,认为连学习都还有困难,还有什么工夫去读那些乱七八糟的闲书呢!!!也有些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底限度,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知识点稍微变化一下,便又束手无策了。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比别人多出数倍的时间,仍然没有丝毫起色,肯定是天生蠢笨了,便对自己彻底丧失了信心,破罐子破摔!
所以,还孩子们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吧。我们教师作好他们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必完全掌控那风帆的方向。
从今天开始,我给自己一个时的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2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觉到就像一个老者再向我娓娓道来他的工作,他的点滴经历。让我觉得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那种育好人的执着和用心。我觉得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3
读了前苏联著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爱,是一种责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又经常捣蛋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
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4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教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师的境界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是学校能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作者身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不仅做到了,而且能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对的深刻理解,保证了全体教职工能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去努力工作。
书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学校工作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具体的教学工作,而且也深刻明了地阐述了作 者自身的思想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一致的追求和智慧。
今天,许多在理论上成熟,但在实践上却还没有付诸实施的思想,在帕夫雷什中学早就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许多人甚至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为只是上的一种理想甚至于空想的事,在帕夫雷什中学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而在今日中国千千万万所中小学里,在我们提出“素质”的同时,我们能否找到一点帕夫雷什中学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集体的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帕夫雷什中学提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帕夫雷什中学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工作的实质所在。帕夫雷什中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而且每个教师
个人也有大量的私人藏书,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他们彼此之间还进行互换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些什么书,他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他把读书作为衡量教师发展的标准,他说:“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当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的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然而对于学生的种种问题,当老师们感 到束手无策时,往往会采用批评的方法,结果情况越来越糟,如果适时地采取赏识赞美的方法,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则会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十个手指也有长短”,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他们之间势必存在着差异,但所有学生,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木讷的,是听话的还是淘气的,是家境优越的还是贫困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付出爱也是一种幸福。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5
静下心来,在教书空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爱我这个班主任。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我收获颇丰: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实践经验的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你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大师知识的渊博,对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虽然理论较多,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其次,教师要有静气。
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所以利用假期读了一些书籍,以丰厚我的知识储备。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我谈谈感受较深的几点。
一、教师要有静气。
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二、教师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学校老师们口头上流行的要学会“偷懒”相似。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如何把减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
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
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
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当然了,做减法先要做加法。在我们的头脑中加入知识,用知识来修炼智慧;在心灵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挥我们的躯体。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绪化反应之后,才能在繁琐的事务中找到一个支点,依靠这个支点,我们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宽容之心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生动活泼的,这不正是现代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7
在课余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条建议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都会感到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孩子们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就拿学习外语来说,有些学生采用“听”的方式更有效果,有些通过“看”能过目不忘,甚至能成为同学中的“活字典”。教师面对不同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各个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可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不断出现。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这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设计多种活动,以适合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自己为“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努力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篇8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础教学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继承。《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一段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
苏霍坶林斯基认为:
第一,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我一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也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要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启迪学生。然而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苏霍坶林斯基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第二,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这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
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由于知识渊博,教师才可以在课堂上将注意的中心放在学生上,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科书,而不打开学生的科学视野,就会让他们失去任何求知欲。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智力素质和才能。渊博的知识从何而来?“阅读,阅读,再阅读”。
第三,一个好教师要精通心理学和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
教师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工作首先是与人打交道,所谓“育人先育心”。懂得学和心理学的人并善于运用的教师,工作起来就像《庄子-养生主》中的那个十九年才换一把刀厨子一样游刃有余;而不懂得或不善于运用学和心理学的人则像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的普通厨师一样吃力不讨好,因为它只是用力做事,而不是用心做事。
第四,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
过去有一句流行语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这就话永远也不会过时。劳动是一种智慧和汗水的付出,但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劳动能给人精神创造的幸福,劳动的快乐也就在于此。
做最好的教师是每个工作者的最初愿望,也是每个工作者的终极目标。作为教师的我要以蓝天般广阔的胸怀去容忍孩子的错误,要把师爱平等的、毫无保留的给予我们的学生,把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与拥护。以爱作为的钥匙,让爱融于课堂,让课堂变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才艺展示的平台。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一个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英语建议作文8篇